20111206

潮南 ‧ 一起走到

2011的冬天,南台灣有一群年輕人,用行動把夢做出來。

關於一群想做事的人
或許是南台灣的熱情明亮,讓無論是土生土長或來到這裡的孩子們,都比較坦然直率。2008年野草莓,南台灣沒有新聞鎂光燈的寵愛,在乎言論自由的男女老少聚集到光復校區門口,在時間的淬煉下,轉進成為立案的[成大零貳社]。不迷失在擔心組織形象怕貼標籤,甚至自己貼自己標籤,要把在乎的價值透過社會對話讓更多人關注,把看重言論自由的精神,把對土地人群國家的愛轉為行動,一次次,籌辦了具爭議性的ECFA研討會、邀請王丹主持每週一次的中國沙龍、在鄭南榕逝世紀念日追思記得歷史與堅持民主、從聲援圖博人權看見台灣的國際處境、反國光石化更大剌剌在校內遊行要集結更多青年關心社會的力量、對於成大法人化後的高教處境憂心而展開宣講行動、檢視校內社團集會處境而團結挑戰評鑑制度…直來直往的真切,做自己真心相信的事,勇敢表態,讓主體性展現在能夠回應質疑提問關注與要求,總之,認真面對。學生這樣的社會身分,再也不是劃開與群眾關連、逃避政治社會統獨的藉口,這裡,有熱情的人,活得很自在很平凡也很直接。

誰說學生身分最好乖乖念書,不然枉對父母社會的栽培?我們活得很坦然認真在每一刻,回應我們真心關注的事情,付出自己小小的力量,學生身分不切割作為社會公民的角色體認。

20110803

加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cTAnpMgBxE


我會有力量再愛人的

20110312

如果表態實踐「開放式關係」...

Facebook上的「開放式關係」選項,突然被重新標註成「處於死會但可活標的情侶關係中」,唉,定義的好狹窄,應該開放一點,例如定義採負面表列,描述它至少「不要」「不會」是什麼樣的思考或互動原則…會好一些。

後來發現,在主流影視娛樂的餵養下,要"不是"「一對一」都很難,發現一般國台語失戀情歌的女性心情都好依附、在等待、不自主。聽了皺眉頭,也不捨。想要怎樣是個人選擇,不過,女人可以活得更豐富、更有力量一些;那是我欣賞的美麗的女人的樣子。

「你/妳不是我的唯一,但你/妳很重要;不只是對我。」

20110228

2011二二八,紀念雄中自衛隊




今天二二八,和夥伴走訪現今校園中紅樓牆面上的彈痕遺蹟,獻花紀念每個為民主化努力的­人。感謝古蹟保存,讓物證使歷史不容扭曲,歷史該由人民來寫來詮釋,而不是統治者跟菁­英的版本。
期待經由人們持續的記憶紀念抵抗並致力於轉型正義的進展,以台灣的歷史發展為基礎分析­台灣政治現狀,從中創造一個反威權、反父權、不菁英思維的教育和社會環境。
那樣的民主,才是踏實的,也才是來自人民力量的。


20110226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體

趕午夜場去看了甫新上映的「黑天鵝」,故事講述一個在媽媽溺愛與嚴密掌控下的女性芭蕾舞者,在「天鵝湖」新作的選角、排練與演出過程,經歷自己的不安、恐懼、極度害怕「被替代」,想掙脫「乖的」、「被寵愛的」、「需要別人肯定的」的狀態,讓自己從拘謹美麗的枷鎖中,長出「主體性」,去感受,去自在展演。
但這活脫脫是個懸疑片,嚇死我了。

這部片的女主角妮娜一直在「比較」,然後活得很害怕、很有壓力,身心都快負荷不了。在真實人生中,雖然我很討厭競爭,但是我也會有「比較」的時刻。我發現,會去進行「比較」,通常是因為不安、害怕失去、害怕被替代被丟掉,自信不夠是很大的原因,沒自信自己可以獨自面對一切。

人有一種對孤獨的恐懼,害怕跟人失去聯繫、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人性是人文演化的產物,像是想要滿足心理條件欲望的需要,和想要避免孤立和精神孤獨的需要。個人必須接受任何指定社會特有的生產與分配模式中的生活模式,在對文化動態適應的過程,形成很多強而有力的欲望,來引起行動跟個人的感覺。當人愈發覺自己與人及自然的不同,和愈加變成一個『個人』的時候,人就別無選擇,而只能在愛的自發和創造性的工作方面,把自己和世界連結起來。不然,就是企圖依恃某種與世界的聯繫,來尋求某種安全,而這種與世界的聯繫,破壞了他的自由,及其個人人格的完整性。」
引自《逃避自由》,(佛洛姆Erich Fromm1970)

在發生「比較」的時刻,怎麼辦?
經過幾次練習,我的做法是,
首先,跟情緒相處,可以釋放,但不要只是被情緒吃掉,情緒過了卻不開始思考。

思考的話,可以想:讓我介意的點「表面上」是什麼,而我為什麼會介意,列幾個可能性,從過去的家庭互動、人際交往、親密關係去想,我是不是在這些點都一刺激就爆炸/崩潰,那背後更是在指涉我害怕或討厭什麼。讓那些難過不會一次次吞沒自己到變成慣性,也讓自己一次次去練習不要那麼在意。

要讓自己不難過,只有自己做的到,這不是對方的責任,每個人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

伴侶間也可以一起討論,如果再發生類似情境時,怎麼相處。但是不是一方會難過,就要另一方配合你,而限制警戒了她/他的言行。沒有誰有「權力」去要求別人怎麼做,對方會願意考量你能否承擔,是選擇要尊重你的界線,而不是他本來就必須那麼做。關係裡可以「在互動中」建立信任基礎:如果我難過了,另一方會願意陪伴。

人總會有人相互扶持,只是依不同時空環境可能會是讓不同的人陪伴,但也不需要總是要是在交往的那個人才行。這樣就開放很多可能性,會比較不依賴跟喜歡的人才能互動或相互支持,也不會去排除了其他關心你的人能夠跟你直接互動陪伴的機會。

就算在交往,自己是自己,他/她是他/她自己,或許談得來、有比較多機會互動,但不用總是綁在一起,無論是想法或相處,無論是自己這麼看待或被誤認為你們就是一體,而誤以為你們可以相互為彼此代言,或理所當然要揹對方的責任,或因此只跟某方互動,而簡省替代了跟另一個人互動的機會,這樣並不公平。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體,無論是在一對一封閉性關係,或開放多元的關係裡。想跟誰相處是「選擇」,會被介意或會被怎麼說之類的心理壓力其實沒必要,互動的人相互尊重就好,這才是真實的。任何小警總都走開。

////他,都有能力為自己說話。自己想,自己說。

20110224

關於不想要不被重視

今天的課題是,怎麼面對對於我喜歡的人,在他喜歡的人之間,有喜歡程度的差異,而會去比較,然後難過?

我知道互動出來的,才是真實的,那些定出來的外在的節日其實不是同時對兩人都有意義的。可是我一方面又很矛盾,如果我認為喜歡就是相互陪伴,那對方對待我的每個當下都那麼認真深刻,我覺得我對別人沒到這個深度,但是我的那個難過真真實實,我也知道去比較喜歡多少不是重點,但我真實的在意。只是,我為什麼要去介意、比較被喜歡多少,是不是被在意?

後來,我回到生命脈絡去回想相似的受傷時刻,我被什麼卡住。也在情緒陪伴跟兩人誠懇的討論之後,比較寬心。因為我理解也可以接受,永遠「比較」不完,可以跟別人比,可以跟彼此過去的相處比,比剛在一起時跟之後,比相處情境條件轉換的不同時刻,怎樣都能比。不安、恐懼、害怕失去是出在自己身上,只有我能選擇不同的作法,選擇我要被情緒奴役到什麼程度,還是看到自己卡住的時刻,看懂怎麼被卡,慢慢練習鬆脫綑綁,選擇讓自己自由。

希望不管什麼時候,我都可以回到「真實的互動的此時此刻是否認真」來看待關係的品質,而不被表象或外在的什麼迷惑遮掩了關係的實質。因為詮釋一直在進行,人很可能在情緒發生的時刻,對於過去真實的互動、參與、生命的體會,在三人成虎人多嘴雜之後,有可能會被詮釋成不重要、多餘的過程。

"YOU CAN ONLY BE FREE WHEN I AM FREE."這句話是我在人權工作上找到的,這些日子以來,也發現它用在自己跟關係上,都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