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7

【轉貼】愛滋與就業(三)

■ 國際企業如何對應愛滋
在有正確愛滋知識的基礎下,ILO與國際企業的愛滋友善政策,看來也許就不那麼令人感到驚訝了。

國際上企業體對愛滋問題的關切,除金錢物資援助與成立慈善基金會(例如:MAC化妝品公司成立的MAC AIDS Foundation,Levi’s成立的Levi Strauss Foundation等等),已漸漸發展到將焦點轉移回自身員工的政策。越來越多企業定期提供員工愛滋教育,使員工有知識預防愛滋感染,超過40個國家有跨企業的企業愛滋聯盟(Business Coalition on HIV/AIDS),由專家學者固定提供各企業員工愛滋教育;2008年渣打銀行建立關懷愛滋線上課程,要求該行全球七萬五千名員工都應接受愛滋教育,包含台灣地區員工。

海尼根公司與戴比爾斯集團(De Beers Group)是更進一步的企業,他們不只提供員工愛滋教育,並且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愛滋員工照顧政策,提供愛滋員工及其家屬免費的愛滋藥物與愛滋醫療,海尼根公司甚至建立了自己的醫療中心,照顧三萬名愛滋員工及其家屬,使愛滋員工有健康的身體,對家人也無後顧之憂,能夠安心為企業貢獻。

海尼根公司曾經表示:「海尼根強調,這項愛滋對策並非慈善事業,而是要在此永續經營的策略。」
這段話一擊中地,破除了過往企業對於愛滋問題的因應,只停留在慈善範疇內的困境,甚至即便國際企業早已多不使用「慈善(charity)」,而以「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概念取代並超越之,但當「回饋社會」總是被假想成「義務性的、有去無回的、對自己沒什麼實質好處的」等等,這樣的認知,當然會降低企業的動機,使企業不樂於談到CSR。

環諸現況,我們深切期盼,本地企業必需從推廣員工愛滋教育開始著手,使員工有保護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才有機會談論關於愛滋的友善政策。於是,我們能夠希望,企業將在人力資源管理與永續經營的考量上,不再使勞工朋友單純因為愛滋而失去工作,企業主或同事對於愛滋員工不再另眼相待;以及,對於一些存在台灣社會的怪現象,諸如:一手捐款給愛滋公益團體、一手解雇自己旗下愛滋員工,或對國外母公司明訂的弱勢員工保障原則充耳不聞等等,這些種種弔詭,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