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7

我超欣賞超愛的溫柔敏銳的鍾馥吉理事長

用道德勇氣捍衛真理的實踐者 - 專訪永豐銀工會理事長 鍾馥吉
口述/鍾馥吉,撰稿/蔡雅如

時刻用心於金融合併案的勞工權益

最近疲累、熱情不再,來自於長期處理金融合併案而生的無力感。合併案是金融從業人員職涯中很大的殺手,衍伸了一連串勞勞相爭、勞勞對立、壁壘分明的複雜生態。在合併文化中難免爭權奪利,高層為了鞏固權力而擁住親信,併購方對被併方的受僱階級極盡打壓、歧視、刻薄、不包容,使得被併方的受僱者處於生存危機而感到恐慌,直接間接都影響到工作表現,呈現出職場現實。真的是「合併案中沒忠孝」。也因為包容力不夠,導致在族群融合時有很大的瓶頸。

二次金改要求限時限量,是一個草率的政策。以金融政策優先,卻沒有配套的勞動政策銜接,例如,沒有金控工會,來保障合併後的勞工權益。團體協約不普及,無法提供好的勞動保障讓人積極留任。同時還需要的是,提供不適應合併的勞工一個有尊嚴的退場機制。

合併案不是只會發生在金融業,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合併,而且合併後難保不會再有合併。員工害怕合併,是因為在合併當下員工的權益總是沒被講清楚,員工的權益從未被當成主流業務進行協商。大家太過於在乎股東(資本家)的利益了,那麼,遇到合併案時,受僱階級的權益誰來關心?

合併案導致工作者的專長不受重視。以早期的台灣中小企銀乃至之前的北商銀IBT為例,我們在客群選擇上願意配合風險管理在容許範圍內的中小企業,協助他們合理融資,來穩定台灣的金融。我們支持,是因為我們相信,像中小企業這樣蓬勃發展的企業型態就是台灣的生命力,所以我們體貼中小企業的痛處。但建華金BSP和花旗一樣,專門服務金字塔頂端的法人金融,許多專長為服務中小企業客戶的行員在合併後被期待服務法人金融,並非他能力不夠,而是能力不受重視。政府當初在處理金控合併時,沒去注意不同銀行之所以成立的目的與功能差異,在合併後用舊框架(併購方)套住新框架(被併方),就像是硬生生將殖民文化移植。以我們為例,自2006年底建華金跟北商銀合併以來,因為不安及各式各樣因素,一年內就走了600多位工作同仁。想來真的很難過。

用正義感與真感情參與工會

參與工會的人,與一般行員的不同點在於人格特質,就像是坐公車時,有許多人會讓座,而會讓座的前提是,你有位置坐。像我們這種人,秉持著天生的雞婆個性,會請別人起來讓座。

文化機械系畢業後,到中央大學的資訊策進委員會學電腦,這樣的歷程怎麼會跟工會產生關係呢?其實,之所以進工會,是我當時在資訊室工作,明明大樓規定不能抽菸,隔壁人事室公然抽菸,菸味飄到我們部門,我覺得違反規定不合理,就直接下條子給人事室處長,越級稟報,這種勇氣(或者說是白目)就這麼被工會的人注意到了。

從1995年加入工會,爭取銀行員適用勞基法。當時,銀行界普遍不調底薪,只調生活津貼,但退休基準仍以底薪計算,使行員的權益受損。我們就以「要符合勞基法,退休金免稅」為訴求,來說服銀行員走上街頭。

2001年初開始擔任北商銀理事長至今八年,本來應該在2007年3月卸任,不幸北商銀在2006年11月13日被併購消滅,為了團結組織保障會員權益,繼續留任至今。每天傾聽會員的需要與抱怨,看著他們拿到應有的權益後,離開了,加上自己生命發展的瓶頸,其實,每隔3年都會興起想離開的念頭,想回職場,因為服務大眾讓我很快樂,也想知道現在的金融業在玩些什麼。期待未來能有有能力、有勇氣,視野格局符合期待又有意願的新人出來接受挑戰,尋求工會代表的支持,繼續帶領永豐銀行產業工會。

在工會積極做的很多事當中,最被肯定的,聽說是「員工安置計畫」:提供好的退場機制,讓任職25年的員工擁有2N+10的退休金,任職20年仍有2N,服務10年仍有1N的待遇。另外,即便永豐是個純民營的工會,只要是在職死亡,無論是否因公,都能比照提供職災的撫卹。

可惜這個措施只發揮消極功能,沒能多吸引員工繼續留下來為公司打拼。許多人因為管理模式、業務重心轉移、升遷不公平等因素,在達到優退資格後,提早選擇離開。我多希望最終選擇離開的人是經過冷靜、考慮清楚的,不要負氣輕易離開。工會在乎他/她們後來過得好不好。

貫穿以尊重平等的核心價值

其實自己是個喜歡用小故事、小事情來感動人的人。用與生俱來的敏感特質,來保持服務熱忱,與會員的需要站在一起。工會要能感受到基層勞工的苦處,了解會員的困境。站在工會的立場,我們想做的不只是幫員工保住工作權,更希望能讓他們安心工作。

做工會需要有道德勇氣,以及豐富的情感。我也會有勇氣不足以維持核心價值、感到怯懦的時候,感謝在我遇到難題,不順遂時,有很重要的工會夥伴一路陪伴,他/她們的支持往往能讓我的心安定下來。秘書長的陪伴與提供謀略是很大的幫助,會務人員在文宣、論述、會務推展、公共政策參與上都是工會的得力助手。做工會是條不歸路,責任感很重要,當理事長更是要甘願,準備有犧牲奉獻的精神,立場要站很穩。協商隱含暴力的美學,一種逼你正視我的意見的力量,而勞動意識能堅定勇氣。

工會一直很努力在透過教育改革企業文化。如同我所謂的核心價值--不是一味的當濫好人,堅持不可解僱勞工,而是
(一)、資方要給勞工多一次機會,讓他/她能自給自足,以因應業務變遷,別讓勞工因為有被裁員的恐懼而無法發揮所長。
(二)、勞資對等,以理說服,相信會員是可以被教育的。員工是老闆最大的資產,員工的長期利益與公司的永續經營是可以畫上等號的,我們要作員工的青春、智慧財產的善良管理人。要達到勞資平衡立場、平等對待,要考量工會實力、社會觀感、股東感受,用軟硬兼施的方式使勞資雙方彼此尊重。
(三)、獎勵方式很重要,要讓員工直接看到他們努力的代價,以此來激勵員工。與其「獎賞集中、獎勵菁英」,工會傾向「庶民有獎」的方式,因為大家都很努力。我們嚴格反對個人英雄主義。工會的存在,是要讓大家都好過。透過工會,讓老闆的想法與員工的需求能對話,能獲得滿足。透過種種由下而上的方式去改變資方,使兩邊都覺得受到尊敬,讓員工感到舒服。

資方因為用狹隘的眼光看待勞工與工會,所以不重視勞工的權益,但我們也別輕忽集體力量的偉大,很多霸權只不過是隔一層沙。我願意用道德勇氣捍衛真理,一起為勞工與從事運動者的尊嚴努力。

(本文刊於勞動者1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