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政府的政策邏輯何在啊?
我知道政黨都沒有核心價值,可是也別太超過。
一面降遺贈稅、證交稅、補助購車、舉債訂許多政策要救失業率、要簽CECA,一面在討論消費抵稅、課奢侈稅、北市要發食物券,是怎樣?
輸了基本面,再略施小惠?
任何事情都應先穩住主軸,再發展枝節。這樣會活得比較清楚。
與其拿綠色稅制、奢侈稅這種蠅頭小利,還不如復徵資產利得與將海外所得課稅。
在全球通貨緊縮的年代,國外訂單少,各國政府紛紛擴大內需希望可以救疲軟的經濟,並藉機拿外勞開刀,雇主也趁火打劫,營造氛圍為,此時不宜談勞動條件保護跟補社會安全網的破網,因為被剝削總比失業好。
如果區域間資本與勞動力的流通是共識價值,就不要在全球經濟與金融危機時忘記對人權與社會正義應承擔的責任。
台北市發食物券,是個讓我傻眼的匆促政策。
是為了圖利「全家」嗎?
如果要吃在地、營養、新鮮、當季的食物的人,怎麼會到便利商店覓食呢?
這讓我想到法國支持Mae Sot難民營的食物,為了作業方便,只給dry food的預算,因為買米、買罐頭的消費,具體且不易有道德風險,可是人類飲食的需求,主要是來自fresh food啊。
作政策不能便宜行事,這就要看有沒有心了。
台北市在財政上的優勢,造就可以海派發錢的本事,看在其他縣市居民眼裡,情何以堪?
這有資源分配扭曲、發放方式、資格認定、將錢用在刀口上的問題,如何真正消滅貧窮,讓人們能尊嚴勞動、合理生活,需要充份而穩定的就業,與長期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絕對絕對不是用短期即興式且侵蝕稅基的措施應急。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請不要口號拼經濟卻輸了大家的未來。
執政的人,不要亂了陣腳。
雖然我很想跟涂爾幹打架,但是他說的政府要扮演引領社會價值的角色,我挺欣賞的。
柏林市長的演講氣度是「50年後的柏林,在世界的哪裡?」
台灣呢?
台灣的政府與公民社會,期待50年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拉回來,重申:
消費不足是因為就業不穩定與所得不足,應檢討工資與就業與社會安全政策。
回應棘手的失業問題,政策要同時考量產業遠景、下一個勞動位置、合理勞動權益保障、社會安全網、資源分配、國家財政、世代正義。
我知道回應政策要給對應建議,不要流於口水謾罵,可是這些都不是我的迷糊腦袋想的清楚的,我只會Keep focus簡單重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