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為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走吧走吧哥哥爸爸,家事不用你牽掛,只要我長大,只要我長大….」
從小,我就不喜歡這首歌!
玩具槍、坦克模型、漆彈、樓上那首讓我輕鬆不起來的兒歌....
對我而言,都無法只是個遊戲。
我承認面對這類議題我很嚴肅。
小時呼哩呼嚕就被要求要上的軍訓課、打靶,冠以國防責任與榮譽之名而行使的教育,
沒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有戰爭,或者探討什麼是和平、難民、資源掠奪、對種族宗教的迫害。
國家是中產階級利益的管理委員會,傳輸著主流的價值規範要人服膺,彷彿沒得商量。
今年在台北國際書展,國防部的宣傳攤位華麗並精心設計遊戲,充氣軍寶寶看似親切的與民眾建立關係。
打開電視,因著不景氣,許多學生與家長對軍校招生或選填志願役的興趣大增,因為免學費、未來就業有國家保障。
除了保障,這個世代的人們還想期待什麼?
即便有曾經深愛的人讀了軍校,當了職業軍人,工作盡責也用心帶兵,
我還是無法喜歡「軍人」這種職業。
外交弱勢、國防受武力威脅,因而國家想當然爾需軍購,需練兵,需要求人民的忠誠。
真的只是這樣嗎?在這樣的說詞背後,什麼重要訊息被隱藏了?
非武力國防、非暴力抗爭的可能性呢?
書桌前的友聯帶回來的柏林圍牆紀念明信片,紀念著和平友誼的劃時代意義。
最近令我著迷的don mccullin的《不合理的行為》,記錄著一位戰地記者對戰爭對和平對生命對人性的深刻剖析與自我省思。
Youtube上,一系列child soldier的影片,令人心痛。心痛這個世界為什麼要殺戮,更要稚嫩的孩子來不及受教育學會思辯就被要求扛起槍,學會麻木。
Human rights watch 於2002年發表的一篇驚世報告my gun was as tall as me,述說著娃娃兵問題的嚴重性。
緬甸、剛果、辛巴威…還有許多許多的國家,在內戰中,孩子們在醫療、教育、營養缺乏的環境中,成為娃娃兵。
什麼是生命的尊嚴?人權?
我很幸福,身在平安而還沒有戰爭的現在的台灣,沒有白色恐怖的陰影,對於不公義能有天真勇氣據理力爭,有素樸的正義感多關心一下別人是否也過得安好。
我想的不深,我只是無法視而不見。